狗类专区 分类
社交牛逼症有啥好牛的?

  不管是仅见过几面的半熟人,还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,都能自信地谈笑风生、侃侃而谈,从不在乎他人的眼光和嘲笑。

  对于一靠近人这种生物就会尴尬紧张、心理素质贼差的社恐们来说,就真的,好羡慕啊

  该病症的溯源已不可考,但在各种社交和视频平台上,都流传着患者们日渐狂野的传说。

  有的喜欢在公园里陶醉地放声高歌,有的跟谁都能搭上几句,就没有他们聊不熟的人▼

  撒贝宁靠“厚脸皮”自荐当上了学校广播台副台长;宋祖儿是个平平无奇的破冰、热场小能手;童星胡先煦从小就“当红不让”▼

  不仅是明星,就连自家热情好客的猫猫狗狗,对大千世界充满胆大好奇的人类幼崽,甚至是被剪辑的哈利波特,都成了骄傲的症状拥有者▼

  还有一些人大胆放飞自我,毫无心理包袱。在公共场合振臂高呼、大庭广众下激情斗舞……种种“出格”行为,完全不在话下。

  其中的某些行为不乏夸张作秀,是通过“奇葩人设”赚取关注度和流量;但网友们对该病症的热议背后,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诉求。

  相信很多同学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是“做懂事的孩子”、为他人着想;积极捕捉他人的情绪的想法,从而给出恰当、得体的反应。

  这样容易导致的情况是,在社交互动中,太过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,把他人的感受置于自己的感受之上,极端一点的,会变成“讨好型人格”:

  他人无礼的要求,不敢拒绝;他人过分的批评,照单全收;常挂在嘴边的是“我错了”和“我可以”,而一个“不”字却很难说出口。

  相比于时刻活在苛刻的自我审视中,“社交牛逼症”不顾他人眼光的自由和“放肆”是很吸引人的。

  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也是不够自信的人,他们害怕“真实的自己”不够优秀、不够招人喜欢,从而害怕尴尬、害怕被反驳,也害怕被拒绝。

  这种“怕”使他们一直生活在由诸多“不敢”构筑的茧房当众:不敢高调吸引他人的注意,不敢认可和肯定自己,甚至不敢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喜怒哀乐。

  这也是为什么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,有的人从战战兢兢的“社恐”变成了敢怒敢言的社交达人——

  一方面是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的积累带来的自信;另一方面是逐渐认清,社会交往中“别人的看法”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;有时甚至是被虚构和假想出来的,是我们强加于自己言行的条条框框。

  当你看“社交牛逼症”视频时产生一种“不在乎别人简直太爽了”的感慨时,或许要反思:

  除了希望“勇敢做自己、自信放光芒”外,小北觉得“社交牛逼症”的火爆还因为,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种游刃有余的高情商社交技能。

  但这个运转高速、信息爆炸的社会,似乎总是给高情商、会做人的孩子更的青睐和偏爱。

  职场上,基本条件相当的情况下,懂得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成绩的员工大都“混”得更好;

  学校里,往往是主动开朗的孩子更招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,走到哪都是自带光环、风生水起的C位;

  每次进新单位在一周内跟同事混熟;是公认的“暖场王”;自然不做作地夸赞领导、积极跟领导汇报工作;在生活中很快跟各行各业的人打成一片……得到最多的评价是情商超高、八面玲珑(褒义)。

  评论区纷纷取经:好厉害,但要怎么克服内心的内向自卑呢?还有人问:这难道就是“飙演技”吗?

  在理论名著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》中,他把社会比作剧场,把不同性别、阶级、职业的社会成员(也就是你我)比作社会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,把人际交往比作演戏。

  比如说一个好的上司通常要强势有魅力,一个合格的朋友要保持耐心和热情,一个体面的中产阶级要会熟练地使用牛排刀叉,而电视里的女明星要维持光鲜亮丽……

  人与人在互动过程中,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互相“展示”自己,从而塑造他人对自己的印象。

  当一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,他们通常总会想要了解这个人的情况,或调用他们已掌握的有关这个人的各种信息。

  他们会对他的一般社会经济地位、他的自我观念、他对他们的态度、雷竞技官网下载他的能力、他的可信赖性等产生兴趣。

  这出于一定的实用原因:获得个体的信息,有助于定义情境,能使他人预先知道该个体对他们寄予什么期望,以及他们或许可以对该个体寄予什么期望,从而做出合适的回应。

  个体将不得不采取行动来有意无意地表达(expresses)自己,反过来,其他人又会不得不以某种方式接受他所造成的印象(impressed)。

  他们能够在人际交往中,通过恰当而准确的话语、行动甚至是表情传达各式各样的符号和信息,来引导、甚至是塑造他人对自己产生特定的印象。

  而不太会社交的人,或缺乏这样的意识,或羞于自我表达,或并不擅长根据不同的场景、环境和观众来调整自己的表演。

  但值得注意的是,人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演员,也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演戏。现实中的表演永远是在有意或无意的情况下进行的,并非全然是虚假、伪装和欺骗。

  就像大家所举例的“社交牛逼症”代表撒贝宁,他在与人交往中敢于自嘲、不惮于做夸张的表情和表演,擅长接梗,从不让话掉在地上;这绝对离不开刻意的印象管理和人设塑造。

  但他超强的反应能力、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背后,也体现出本人的性格、学识和洞见——也就是“表演”出真实的部分。

  戈夫曼还在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》中提出了一对有趣的概念:“前台”和“后台”。

  前台是“个体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使用的、标准的表达性装备”;个人前台指个体所扮演角色的外表 和举止,前者用以告知人们表演者此时的社会身份,后者则能使他人预知表演者在所处情境中扮演怎样的角色。

  而后台是表演者“表演”结束后的区域,与表演舞台相分离。是观众们无法进入和看到的地方,也是个体得以放松和休息的场所。

  戈夫曼认为,前台和后台之间没有特别明确的边界,根据表演者所面对的情境的变换而相互转化的。

  前后台之分其实解释了为什么不少人在陌生人面前内向、拘谨、不善言辞;而在熟人面前会立马变得开朗热情、“无法无天”。

  不管是一个人的状态、还是跟密友熟人在一起,都是我们的“后台舒适区”,在这里偶尔可以放下包袱、放在目的,可以放松地做自己。

  最后啊小北觉得,刨去哗众取宠的部分外,“社交牛逼症”中勇敢、机灵、幽默的品质,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。

  但能使人际关系持续长久的,一定是分寸感和舒适度。而这两者,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将心比心上。

  一方面,我们不妨大胆地接纳自己、试着有技巧地展现自己;另一方面,忠于自我永远是宝贵的美德。毕竟人生如戏,能在台上笑到最后的演员,最大的武器是真诚。

  你是如何看待“社交牛逼症”的?你认为人与人的交往中最重要的是什么?评论区留言和小北聊聊吧!

  小北将从留言中选出两位幸运读者,送上今天的主题图书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》

  社会学领域的经典著作,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我们的世界。懂一些社会心理学,享受现代人生!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
本文由:雷竞技宠物食品用品有限公司提供
Copyright © 雷竞技_RAYBET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